- 何雨莉;闫攀;陈圆;付梦薇;邢舒鑫;汤建;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番红花花瓣抗氧化应激作用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机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和TCMSP数据库确定番红花花瓣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氧化应激基因;利用Venny、STRING和Cytoscape等工具确定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经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确定通路和靶点;最后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番红花花瓣中山柰酚-3-槐糖苷等7种主要成分与氧化应激交集靶点有21个;PPI分析度值较高的3种靶点蛋白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磷酸肌醇3激酶(PIK3CG)、毒蕈碱2胆碱能受体(CHRM2),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胆碱能突触、钙离子信号通道、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中4种黄酮类成分及西红花苷与3种靶点的结合能普遍较强,平均值超过-7.28 kcal/mol;靶点PIK3CG最敏感,与7种化学成分的平均结合能为-8.05 kcal/mol。结论:番红花花瓣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
2025年08期 v.44;No.259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沈晓静;马美香;邓会翠;汪云美;闻田有;姜薇薇;
目的:充分开发利用金平人参茎叶资源,优化其总皂苷提取工艺。方法:以金平人参茎叶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酶添加量、复合酶比例、乙醇浓度、超声时间、酶解pH、料液比等因素对金平人参茎叶中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并确定金平人参茎叶总皂苷提取工艺,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靶向检测其中皂苷成分。结果:超声酶辅助法提取金平人参茎叶总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比例(纤维素酶∶果胶酶)7∶1,酶添加量8%,乙醇浓度71.62%、酶解pH 4.47、料液比1∶25.55。在此优化条件下,金平人参茎叶总皂苷提取率为40.51%。UPLC-MS/MS检测到提取物中共247个萜类物质,其中三萜类176种,相对含量为53.32%,另有二萜,倍半萜,单萜类物质分别为20、24、27种,相对含量分别为13.72%,20.25%,12.71%。其中三萜皂苷共检测出144种,原人参二醇型(PPD)、原人参三醇型(PPT)、奥克梯隆醇型(OT)、齐墩果酸型(OA)及其他类型皂苷相对含量分别为45.47%,18.47%,12.02%,9.64%,14.40%。结论:本研究优化了超声酶辅助提取金平人参茎叶总皂苷工艺。金平人参茎叶皂苷以达玛烷型四环三萜为主,PPD含量最高,为开发利用其皂苷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8期 v.44;No.259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罗晓锋;黄宇;乔锋;周建金;郭位贤;郑焙华;兰新荣;
目的:探究五指毛桃遗传多样性特征及不同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5份五指毛桃种质资源的23项表型特征进行观测,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R型聚类分析表明,五指毛桃23个表型间相关性未达强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五指毛桃23个表型可综合成7个主成分,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399%。Q形聚类分析表明,15份五指毛桃资源可分为5类,其中,211028-1、211028-3、220819-6各自归为1类;51、220511-1、231030-1归为1类;其余9份资源归为第5类。经检测,15份五指毛桃资源的补骨脂素含量为0.02%~0.23%,总黄酮含量为0.40%~3.82%。相关性分析表明,补骨脂素含量和叶柄长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3),总黄酮含量与分枝密度及果色相关系数较高,但未达显著水平。结论:15份五指毛桃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025年08期 v.44;No.259 46-5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徐慧;董昕;乔婕;咸洋;赵立军;张继良;王刚毅;韩彪;
目的:通过对野生玫瑰种子表型变异研究,以期为玫瑰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以19份野生玫瑰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X光成像检验法评价野生玫瑰种子的品质;对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和千粒重等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野生玫瑰种子的空瘪率平均值达到23.947%。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和千粒重的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11.30%~64.40%,平均值为27.08%。不同生境野生玫瑰的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和千粒重均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征野生玫瑰种子形状的指标与纬度、经度和海拔等地理因子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野生玫瑰资源按照沿河流或环洋流的趋势大体上可以划分成4个亚类群。结论:早期败育导致的种子空瘪是野生玫瑰天然更新困难、尚未解除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施野生玫瑰种质资源保护时,建议在其自然分布区内,沿着河流或者环洋流的差异生境点处进行抽样保存。
2025年08期 v.44;No.259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许娅渲;张建;熊彬先;杨香娟;王秀梅;李俊强;
目的:建立黄花白及种子快繁育苗体系。方法:以黄花白及种子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其育苗技术。结果:黄花白及种子有2个发育途径,在种子-芽-假鳞茎诱导途径中,种子形成芽最佳配方为1/4 MS+0.5 mg/L KT+0.1 mg/L IBA+0.5 mg/L NAA+1.0%蔗糖+7.5%土豆泥+4.0 g/L琼脂,培养120 d后种子成苗率为85%,但无根长出;芽苗形成假鳞茎最佳配方为1/2 MS+1.5 mg/L TDZ+0.1 mg/L NAA+0.7 mg/L IAA+2.0 g/L PVP+1.0 g/L AC+30 g/L蔗糖+5.0 g/L琼脂,培养14 d后假鳞茎诱导率几乎可达100%。在种子-原球茎-苗途径中,种子诱导原球茎的最佳配方为1/4 MS+0.5 mg/L KT+0.1 mg/L IBA+1.0 mg/L NAA+1.0%蔗糖+7.5%土豆泥+4.0 g/L琼脂,培养120 d后种子萌发率可达80%;原球茎诱导成苗最佳配方为1/4 MS+3.0 mg/L TDZ+0.3 mg/L IAA+200 mg/L PVP+0.5 g/L AC+30 g/L蔗糖+5.0 g/L琼脂,培养40 d后分化率可达到90%左右。最佳壮苗培养基为:1/2 MS+1.5 mg/L TDZ+0.1 mg/L NAA+0.5 mg/L IAA+2.0 g/L PVP+1.0 g/L AC+30 g/L蔗糖+5.0 g/L琼脂。结论:假鳞茎途径适用于通过组织培养获取药用部位,原球茎途径适用于培养组培苗。不同激素和浓度的处理对黄花白及种子的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IAA能够在14 d之内100%诱导苗形成假鳞茎,能够优化黄花白及的组织培养体系。
2025年08期 v.44;No.259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方荷芳;蔡锦芳;谢神奇;张本厚;李同建;曹武松;汤洋阳;贾明良;
目的:解决彭泽贝母的濒危现状以及后续种苗规模化生产问题。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对彭泽贝母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体包括外植体消毒灭菌、丛生芽诱导及增殖、壮苗培养、生根诱导、不同部位外植体一步成苗诱导等方面。结果:以彭泽贝母休眠鳞茎为外植体,合适灭菌方式为75%酒精消毒1 min后升汞灭菌8 min。以无菌彭泽贝母鳞茎为材料,合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1.0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pH 5.8。进一步以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合适丛生芽诱导及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0.5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pH 5.8。以丛生芽为材料,合适壮苗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0.2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pH 5.8。以壮苗处理后的幼苗为材料,合适生根培养基为MS+NAA0.3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pH 5.8。不同部位外植体一步成苗诱导时,诱导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鳞茎、叶片、根。当以叶片为外植体时,诱导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叶片下部、叶片中部、叶片上部。结论:通过调控不同培养条件可实现彭泽贝母的离体培养,本结果为彭泽贝母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2025年08期 v.44;No.259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莉;程朝霞;熊晓明;
目的:本研究以栾树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酸改性制备生物质吸附剂,评估其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优化吸附条件,并探究其吸附机制。方法:通过超声波辅助酸法制备栾树叶吸附剂,考察单因素对MB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吸附特性通过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拟合,结合BET、SEM、EDS和FTIR对材料进行结构与表面性质表征。结果:在初始浓度215 mg·L~(-1)、接触时间137 min、投加量1.2 g的最优条件下,预测最大去除率为96.47%,实测为96.11%。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91 9),最大吸附容量为194.05 mg·g~(-1),表明为多层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R~2=0.995 4),说明以化学吸附为主。表征分析显示,改性栾树叶具备较高比表面积(133.035 m~2·g~(-1))和丰富的官能团,显著增强吸附性能。与活性炭、硅藻土等材料对比,其去除率在1%显著性水平上更优,且在5次循环后吸附性能保持稳定,展现良好再生性。结论:改性栾树叶对亚甲基蓝具有优异吸附性能,吸附行为受多因素协同影响,以多层化学吸附为主,具有结构优势与再利用潜力,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展现广阔应用前景。
2025年08期 v.44;No.259 76-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