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土特产” 助力乡村振兴

  •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不同干燥方式下地参三萜酸类成分及其质量评价

    陈洁;朱钦敏;周浓;刘迪迪;马强;杜慧慧;

    目的:建立不同干燥方式下地参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12种不同干燥方式地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分析;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并测定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12种干燥方式下地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66~0.974,共标定13个共有峰,指认其中3个分别为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范围分别为1.268~1.818、0.107~0.250、0.416~0.802 mg/g;HCA结果显示12种干燥方式分为4类;PCA分析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005%;OPLS-DA分析筛选出7个差异性标志物。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三萜酸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为地参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44;No.25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12 ]
  • 浙江红山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分析及抗衰老功效研究

    高宏旗;熊蕾;李广涛;章颖;曹义苗;束成杰;王吓长;陈斌;胡昕;聂韡;

    目的:探究浙江红山茶籽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抗衰老功效进行研究。方法:测定油茶籽油、滇山茶籽油、南山茶籽油和浙江红山茶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及角鲨烯、α-生育酚、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体外试验测定浙江红山茶籽油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弹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能力;通过H_2O_2构建斑马鱼衰老模型考察浙江红山茶籽油对β-半乳糖苷酶活性、活性氧(ROS)水平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浙江红山茶籽油中的油酸含量为80.07%,总多酚含量为32.51μg/g,总黄酮含量为243.24μg/g,上述3种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其余几种活性成分包括不饱和脂肪酸、角鲨烯、α-生育酚的含量也位于4种茶油的前列。30.0 mg/mL的浙江红山茶籽油对DPPH、ABTS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7.45%、72.16%、39.37%;8.0 mg/mL的浙江红山茶籽油对弹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54.7%和35.7%。H_2O_2衰老模型中,浙江红山茶籽油可以抑制斑马鱼体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降低活性氧(ROS)水平,增加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结论:浙江红山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总多酚、总黄酮等成分含量高于其他几种油茶,具有抗衰老的功效。

    2025年06期 v.44;No.257 9-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7 ]
  • 基于响应面法的金花茶叶超微粉碎技术研究

    吴怡;刘蕴甜;郑琦威;倪穗;

    目的:优化金花茶叶超微粉制备工艺,提高其叶粉中活性成分的溶出率。方法:采用立式行星球磨机对普通金花茶叶片进行超微粉碎。测定不同超微粉碎条件下金花茶叶粉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金花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金花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茶多酚、叶绿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综合评分与超微粉碎的转速、粉碎时间和球料比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模型。确定了金花茶叶最佳超微粉碎技术参数为转速300 r/min、时间7 h、球料比9∶1,在此条件下开展3次验证试验,平均综合评分为83.29。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金花茶叶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其附加价值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6期 v.44;No.25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6 ]

研究报告

  • 复合澄清剂对地参发酵酒澄清效果的影响

    王逾涵;任雪杨;王凯;王盼盼;刘振宇;王丹;杨勤;周浓;

    目的:研究复合澄清剂对地参发酵酒的澄清效果,探究地参发酵酒的最佳澄清工艺条件。方法:选用明胶、壳聚糖、琼脂、皂土以及果胶酶等澄清剂对地参发酵酒进行澄清处理,以透光率作为考核指标,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澄清效果较为显著的澄清剂。结果:5种澄清剂均能改善地参发酵酒的澄清度,其中明胶的澄清效果最优,琼脂和皂土次之,而壳聚糖和果胶酶的澄清效果则相对较弱。对澄清效果较好的3种澄清剂进行正交试验,得到最优复合澄清剂添加量为明胶0.6 g/L、琼脂0.2 g/L、皂土1.5 g/L。通过对不同澄清剂澄清前后的地参发酵酒进行品质测定,发现经复合澄清剂处理后发酵酒的透光率和感官评分均高于单一澄清剂,最高可达92.10%和92.33。结论:复合澄清剂对地参发酵酒的澄清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澄清剂,该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地参发酵酒品质及稳定性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6期 v.44;No.257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7 ]
  • 不同海拔下藏药独一味根围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比特征及其与有效成分的关系

    李强;范铭;

    目的:探究独一味有效成分和根围土壤养分在不同海拔梯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以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独一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海拔(3 600、3 800、4 000和4 200 m)条件下根围土壤中碳(C)、氮(N)、磷(P)的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并探究土壤养分与药用活性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独一味中有效成分随海拔升高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其中山栀苷甲酯含量降低,8-O-乙酰山栀苷甲酯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土壤相关指标的变化表现为:pH值降低,全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C/P比先升高后降低,速效钾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同一海拔下,独一味根围土壤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有机碳显著影响独一味山栀苷甲酯含量。结论:基于有效成分含量的海拔分布特征,建议优先选择低海拔区域采集独一味,以保障药材品质。

    2025年06期 v.44;No.257 30-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5 ]
  • 滇西地区不同种源红藨刺藤叶表型多样性研究

    宋志姣;李鹏浩;马前涛;陈容;李贵祥;杨丽华;

    目的:揭示不同红藨刺藤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和变异规律,为其引种栽培和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滇西地区17个种源的红藨刺藤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叶表型性状之间、叶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运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红藨刺藤叶表型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红藨刺藤叶表型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各叶表型性状间以及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所测的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66%~22.41%;聚类分析将17个种源聚为3类,渔塘村、高笕槽、山邑种源聚为一类;宝家地、永平、小地方、九之坡、羊岑、小尖山、腾越、猴桥、老麦、小厂乡、金鸡种源聚为一类;勐嘎、下酒店和银桥种源聚为一类。结论:红藨刺藤叶片种源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应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2025年06期 v.44;No.25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7 ]
  • 盐胁迫对肾叶打碗花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申海进;房海灵;凡杭;

    目的:探究盐胁迫下肾叶打碗花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变化,明确其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分析不同程度盐胁迫对肾叶打碗花生长、物质积累、叶片超微结构及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0.3%~0.5%NaCl胁迫下肾叶打碗花叶片鲜重、干重及地上茎、地下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显著,叶绿体出现与细胞壁轻微分离的现象,基粒片层排列基本整齐紧密,嗜锇颗粒少且小,MDA和相对电导率略有升高,SOD、CAT和POD活性极显著升高。0.8%~1.2%NaCl胁迫下肾叶打碗花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绿体双层膜被破坏,基粒片层松散扭曲,嗜锇颗粒多且大,MDA和相对电导率急剧升高,膜脂过氧化加剧,抗氧化酶活性在0.8%NaCl处理达到最高值后下降。结论:盐胁迫下肾叶打碗花能通过激活抗氧化酶活性来减缓细胞膜氧化和损伤。肾叶打碗花具有一定的耐盐性,适宜在盐度低于0.8%的盐碱地种植。该结果为肾叶打碗花耐盐生理机制探究及在盐碱地的应用提供依据。

    2025年06期 v.44;No.257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4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6 ]
  • 腐殖酸浸种对NaCl胁迫下蒙古黄芪种子萌发的影响

    邓睿;张奥;朱梓睿;薛焱;贾鑫;王晓琴;曹阳;

    目的:探究腐殖酸(HA)浸种对NaCl胁迫下蒙古黄芪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为蒙古黄芪种子的特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设置0、25、50、75和100 mmol/L的NaCl浓度,0、0.2、0.4、0.6和0.8μmol/L的HA浓度,观察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情况,分析不同浓度HA浸种对盐胁迫下蒙古黄芪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结果:NaCl浓度为25 mmol/L时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而NaCl浓度为100 mmol/L时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HA浓度为0.4μmol/L时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使用外源不同浓度HA浸种处理均可以有效缓解100 mmol/L NaCl胁迫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HA浓度为0.4μmol/L时,其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指数较NaCl胁迫处理下分别升高61.77%、109.54%、25.66%和83.19%,且对幼苗胚根长和胚轴宽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0.4μmol/L HA浸种处理可以显著缓解NaCl胁迫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2025年06期 v.44;No.257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4 ]
  • 球毛壳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其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效研究

    罗秋菊;雷梦苑;杨怡昕;胡洋;韩忠明;孙卓;王琬;张浩;杨利民;

    目的:制备以球毛壳菌FSR-74为微生物源的生防可湿性粉剂。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筛选出菌株FSR-74可湿性粉剂最适载体、助剂和复配比例,利用室外盆栽法测定球毛壳菌FSR-74可湿性粉剂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球毛壳菌FSR-74可湿性粉剂的配方为孢子粉25%、拉开粉9%、三聚磷酸钠11%、抗坏血酸1%、硅藻土54%;经测定研制获得制剂活孢数为9.17×10~8 CFU/g,润湿时间为71.00 s,悬浮率为72.92%,pH为7.30,含水量为2.16%,98%通过200目筛,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球毛壳菌FSR-74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对人参锈腐病防效达到了62.24%。结论:球毛壳菌FSR-74可湿性粉剂具有孢子量高、防效强等特点,在防控人参真菌性病害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2025年06期 v.44;No.257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4 ]
  • 不同连作年限对桔梗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美茜;王晓琴;杜愈;刘鹏飞;乔娥;曹阳;于娟;贾鑫;

    目的:明确不同连作年限对桔梗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以二年生桔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测定不同连作年限(对照CK、连作Lz-2、Lz-4、Lz-6)下桔梗生长指标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桔梗苗高、根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等各生长指标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且均在Lz-6时下降最为显著。Lz-2和Lz-4时细菌数量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在Lz-6时呈下降趋势,第三次取样时相较于第二次取样时Lz-6处理下土壤细菌数量降低了84.63%。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在Lz-2时均表现出上升趋势,Lz-4和Lz-6时均呈下降趋势,相较于第一次取样,第三次取样中Lz-4和Lz-6处理下土壤放线菌数量分别下降了38.46%和4.04%。而与第一次取样相比,第三次取样时土壤真菌数量整体升高,Lz-2、Lz-4、Lz-6处理下土壤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5.31、0.45、1.29倍。随连作年限及取样次数的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第三次取样中Lz-2、Lz-4、Lz-6处理下,脲酶的活性和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46.4%、50.7%、93.5%;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64.65%、58.61%、81.23%;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1.21%、18.00%、15.38%。结论:连作显著影响了桔梗的生长发育,降低了桔梗的生物量,影响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该研究为揭示桔梗连作障碍机制和桔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44;No.25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6 ]
  • 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林相关系初探

    万松胜;李双龙;向伟;李春霖;丁中彪;胡洋;单丹丹;

    目的:通过实地调查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多样性和相应林相特征,明确自然保护区植物生长对大型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林相特征设置4个实验海拔梯度,采集每个梯度下的真菌,统计每个林相下的树种,通过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不同海拔梯度下的真菌多样性。结果:木林子保护区有担子菌28科39属74种,包含食用菌双色薄瓤牛肝菌(Baorangia bicolor)、杏茸鸡油菌(Cantharellus anzutake),药用菌大孢硬皮马勃(Scleroderma bovista)、粗糙拟迷孔菌(Daedaleopsis confragosa)等13种食用菌和6种药用菌;不同海拔梯度下,针叶林下真菌种类5种,针阔混交林下22种,落叶阔叶林下30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21种;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针叶林生物多样性最低。结论:明确了不同海拔梯度下真菌种类与林相的关系,为食药用菌的人工栽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6期 v.44;No.257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5 ]
  • NaCl胁迫对耐盐闽粤石楠组培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向星星;丰乐;丰锋;干雨露;于奕宁;

    目的:为探究耐盐闽粤石楠(Photinia benthamiana Hance)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NaCl对耐盐闽粤石楠组培苗进行不同时间的胁迫处理,分析其生长指标及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随NaCl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组培苗盐害症状加剧,株高和生物量显著降低。低浓度NaCl胁迫(≤200 mmol/L)下,叶绿素含量初期短暂上升后持续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植株通过渗透调节和活性氧清除机制维持其生长;高浓度NaCl胁迫(≥300 mmol/L)导致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膜脂过氧化加剧,同时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受阻,SOD、POD活性显著降低。结论:闽粤石楠组培苗的耐盐阈值为200 mmol/L NaCl,其通过动态调控生理代谢适应盐胁迫,保持良好生长,但超过阈值后防御系统崩溃。该结果为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及耐盐植物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44;No.257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5 ]

产业与文化

  • 茶藨子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张馨予;田如男;

    我国具有丰富的茶藨子属野生植物资源,但却没有被完全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开发该属植物潜力,本文总结了茶藨子属植物分布与分类、繁殖技术研究、生态适应性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用等应用价值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茶藨子属植物适宜分布范围、植物分类位置以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了解该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建议未来应该积极开展野外调查,加快种质资源的开发,并加强不同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为不同地区选取合适的植物提供参考。同时,应开展繁殖新技术的研究,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培育更符合需求的品种。

    2025年06期 v.44;No.257 83-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7 ]
  • 全球红木树种资源分布、贸易与保护现状初探

    尹江苹;唐召群;姜笑梅;殷亚方;韩雁明;

    目的:为解决红木树种资源特征研究分散、信息相对滞后的问题,对全球范围红木树种资源空间分布、利用及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变化趋势及成因。方法: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森林资源评估(FRA)、世界各国森林资源评估、全球野生物种贸易报告、现有文献以及海关贸易数据库等信息渠道,对全球红木资源数据统计分析,从分布、贸易及保护3个层面对红木资源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结果:全球红木树种资源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区域间蓄积量差异较大,部分红木树种生态平衡遭破坏甚至濒临灭绝。红木树种利用由资源国自身消耗转变为出口贸易为主,近年全球红木贸易量呈下降趋势。国际社会对红木树种资源保护及恢复可持续发展力度不断加大,红木树种中23种被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入需要保护的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17种红木树种列入附录,部分红木树种已经得到了保护,但是仍然存在非法贸易,红木资源有效供给减少。结论:加快红木资源贸易合法性认定,积极培育红木树种,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学术交流可以有效保护全球红木资源,促进红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2025年06期 v.44;No.257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4 ]

资源研究

  • 基于MaxEnt模型对3种杜鹃花潜在适生区评价

    莫舜华;李莎;叶家桐;胡兴华;

    目的:研究资源冷杉伴生植物3种杜鹃花的潜在适生区,探讨影响3种杜鹃花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预测其潜在适生区,为其规划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主要基于64个自然分布点的36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R语言的Kuenm包优化后,进行MaxEnt建模,筛选主导环境因子,模拟潜在适生区。结果:影响3种杜鹃花自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干季度降水量、海拔、最干月份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值,降水和海拔是影响其适生区重要的环境因子。基于以上环境因子模拟得到3种杜鹃花当前高适生区面积为2.547×10~4 km~2,中适生区面积为5.640×10~4 km~2,低适生区分布面积为24.693×10~4 km~2。3种杜鹃花的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广西北部和湖南南部。在未来两个时间段高适生区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且质心有向东迁移的趋势。结论:可根据预测结果合理布局这类杜鹃花的专项保护基地,为这类杜鹃花种植栽培与规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6期 v.44;No.257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2K]
    [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8 ]
  • 哀牢山南华片区元江锥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张志强;张衍;尹光华;魏靖琳;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哀牢山南华片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元江锥林林分结构,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性,保护植被类型完整性,为保护区元江锥林分科学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元江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林分监测样地,采用数学统计法和数量分析法对林分的非空间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区元江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林分中,元江锥是优势树种,主要伴生树种有云南越橘、马缨杜鹃、木果柯、厚皮香4个树种。林分物种丰富度不高,个体出现频率相对稳定,优势种对于普通种的影响程度不高;整体林分林木以中小径木为主,具有明显的复层异龄性。同时,林分正处于向顶极群落演替的初期阶段,林分树种空间隔离程度不大,在混交程度上达到中上水平,林分结构稳定性一般。结论:保护区元江锥林分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优化林分结构,加强保护,引导幼树天然更新,保证主要建群树种的良好生长,提高林分稳定性。同时,在自然保护区中,更应该注重减少人为干扰,通过林分自然演替形成顶级群落,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平衡及最大化。

    2025年06期 v.44;No.257 103-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4 ]
  •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有毒种子植物资源研究

    程邦钦;刘钇均;贺轶洁;陈明;李文君;康冰;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有毒种子植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该地区有毒种子植物的种类、生活型、有毒部位、毒性成分、区系地理成分以及毒性大小等方面的信息。方法:运用点线结合、线路调查和随机调查的方法对保护区内有毒种子植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结果: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有毒种子植物78科、179属、252种(含9变种)。保护区有毒种子植物生活型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数的59.92%;有毒部位以全草或全株有毒居多,毒性大小主要以中等毒(有毒)为主;毒性成分以生物碱类化合物和苷(甙)类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21.83%和18.25%;分布区类型呈现多样性,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为主。结论: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有毒种子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研究结果可为有毒种子植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6期 v.44;No.257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4 ] |[阅读次数:4 ]
  • 郑州主城区外来入侵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木志强;尤其;栗燕;李红月;代挽玉;张歌;王司琦;

    目的:全面了解郑州主城区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以期为郑州主城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郑州主城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原产地、危害现状、区系成分以及繁殖特性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郑州主城区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20种,隶属于32科85属,其中菊科、豆科和苋科为优势科,草本植物占主导地位。原产地主要以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居多,共有69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57.50%。从危害等级看,中高风险(1级、2级和3级)的外来入侵植物共有59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49.17%。科的分布区类型则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而属的分布区系类型主要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多数外来入侵植物以种子繁殖为主,40.83%的入侵植物兼有克隆与种子繁殖2种方式,其中克隆繁殖方式则以分蘖、根状茎和根劈裂为主。结论:郑州主城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且危害风险高,这与郑州主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化的生境以及日趋频繁的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应当加强监管与防范,及时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治理。

    2025年06期 v.44;No.257 119-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4 ] |[阅读次数:6 ]
  • 青海省囊谦县野生中(藏)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完玛加;才让南加;东却艾智;扎西纳么;马贞秀;角杰本;仁青加;

    目的:摸清青海省囊谦县野生中(藏)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特征,为该地区中(藏)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采用样方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囊谦县中(藏)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本次囊谦县调查药用植物228种隶属46科,其中多为菊科、毛茛科、唇形科、豆科,占囊谦县药用植物资源38.16%;生活型多为多年生草本,占所有药用植物的74.56%;入药部位以全草为主,占总数的59.21%。囊谦县药用植物资源中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种有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物种有5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物种有7种。结论:本研究初步了解了囊谦县为代表的高原区域药用植物资源特征,为中(藏)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6期 v.44;No.257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口腔本草资源植物多样性与应用研究

    莫丽萍;罗清琳;邝湘川;曹宇涵;刘乾悦;向晓媚;

    目的:调查分析中国口腔本草资源植物及其利用状况,为开发利用口腔中草药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野外调查等方法对中国口腔本草资源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口腔本草资源植物共有1 033种,隶属151科594属,其中以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唇形科(Lam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蔷薇科(Rosaceae)5科为优势科,以小檗属(Berberis)、铁线莲属(Clematis)、悬钩子属(Rubus)、茄属(Solanum)、乌头属(Aconitum)5属为优势属。生活习性共4大类,其中以草本为主;生境共14类,其中以山坡为主。在水平分布上,中国口腔本草资源植物丰富度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最高,并以此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在垂直分布上,随着海拔升高,物种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 000~1 100 m海拔范围内最丰富。按应用部位分为8类,中国口腔本草资源植物以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3.95%和37.27%。按应用途径分为治疗牙痛类、治疗口腔溃疡类等4类。按应用方法分为外敷、内服等4类,其中内服型治疗牙痛类占比最大,占总种数39.50%。结论:中国口腔本草资源植物丰富,应用价值高,应注重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2025年06期 v.44;No.257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3 ]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投稿须知

    <正>《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月刊)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是报道野生经济植物保护和利用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综合利用及栽培技术,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从事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者的相互交流,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自1982年创刊起,《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JST)和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来源期刊(WJCI)等。

    2025年06期 v.44;No.257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